新生的网红神火了,真正传统的游神却晾在一旁
“全国人民都上班了,只有福建还在咚、咚、咚。”
“咚咚咚”其实是短视频平台上的网友对福建传统民俗活动“游神”的代称。因为短视频上的“游神”经常配上“咚咚咚”的魔性背景音乐,许多非本地的网友直接将福建游神称为“咚咚咚”。
今年春节,福建游神彻底火“出圈”了,哪怕过了正月十五,热度丝毫不减,相关话题频频登上各大热搜榜单,某短视频平台的话题播放量更是超过了73亿次。
线上直播与短视频的火爆同样延续到了线下,“以前只是自娱自乐,现在全国人民都来看”,今年福州当地的游神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量游客和回乡侨民,甚至海外多地的华人社区也举行同步的游神活动。在很多人感叹“年味儿淡了”的春节里,福州游神成为了“过年最强气氛组”。
然而,在本文作者、一位土生土长的福州人看来,这位新晋“网红神”的确火了,但它早已不是自己记忆里传统游神的模样了。
福州游神场景一隅。作者张继州 摄。本文照片全部由作者张继州拍摄。
现在回想起来,五到十年前,是记录福州传统游神的最好时光。首先,当时还有许多旧村落、老街区没有更新改造,依附于这些传统社区的游神还没有消失;其次,那时候已经有了不少游神QQ群,手机和相机这些记录设备也已较为完善,记录、传播和资讯交流都颇为便利。
现在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等个人社交平台都很发达,分享福州游神者时可一见,但无奈的是记录的对象已经少了许多:村落和街区纷纷不复存在,游神因此中断,或者虽然宫庙尚在,却缺少游神所需的钱和年轻人,神只能终日坐在庙里。
游神,在福州可不是一件特别小众的事,每场参加者往往多达数百人,许多游神QQ群里也有数百名群友;但也不是一件特别日常的事情,因为遵循春社古制,绝大部分游神集中在元宵节前后。许多群在前一年的腊月,就开始组织观看游神,邀请别人来“挺塔骨”(福州特色的空心神偶,人套在里头行走),或是售卖游神用的发烟信号弹、打高跷队和军乐队的广告。农历正月过后,群聊渐稀,或是话题悄然更替。
游神挺“塔骨”。
“追神”的人们完成了一年一度的任务,被“追”的神明何尝不是呢?终日庙内享香火血食,生辰寿诞观剧为娱,这是静态的庙堂生活;而上元年例之时,前呼后拥、乘轿出游、巡安境土,是偶尔的化静为动,延庙堂于村社土壤。
自古以来,庶民将官场威仪映射到神俗之中,人人换上旧时衣帽,或扮皂隶、或扮兵将,执灯笼、鸣鼓乐;昔时记忆以这种形式进行着“活态传承”。
游神是村落街区自己的“嘉年华”,犹如国家承办大型盛会一般,人人分工协作,力图为神更为人游出名声,是传统社群实现内部凝聚力的最重要方式之一。这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春社习俗曾在全国范围广泛存在,而今虽然闽粤等地硕果犹存,但也在日渐凋零之中。若要详叙剖析个中缘由,恐怕会成为枯燥无味的学术长文,不如还是跟着笔下字句一起体验下吧。
“落日松风起,还家草露晞。云光侵履迹,山翠拂人衣。”
“遭时厄,今复起。到旧址,举目空。幸有人,恢我迹。”